这几天,三位承德的基层干部转移安置群众的短视频爆火网络,网友给他们分别起下了不同的“外号”:“哑嗓书记”“长腿书记”“哭鼻子干部”。他们有着同一个特点:把“叫应”机制落到了实处。
临灾“叫应”机制,就是通过预报预警,由省到市、市到县、县到乡、乡到村,一环紧扣一环进行快速“叫应”,责任人必须立即回应,并将预警信息传至每户,同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并反馈落实情况,形成闭环。
这项机制就是要打通预警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确保能够在灾害来临时,能赢得先机、提前防范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。
7月28日凌晨,连续的强降雨导致兴隆县六道沟村发生灾情。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穿梭在暴雨中,一家一户确认村民情况。
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沟村村民商振路:“当时(7月28日凌晨),水比炕都高,要不是书记他们及时赶到,我们就淹死在家里了。”
那一夜,他和党员干部们从被洪水围困的村民家中,背出了4位高龄老人。他的腿也在趟水时,被划得伤痕累累。
记者:“你的嗓子之前就那么沙哑?”
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:“我连指挥带转移,就变成这样了。这么大灾情,吃喝拉撒睡都得管。共产党员就是为大伙服务的,我们是无限付出,没问题。”
与暴雨和洪水赛跑,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。一位“长腿书记”就是用脚步向外界传递出生命的希望。
强降雨袭来时,兴隆县上石洞乡下辖的9个村一度成为“孤岛”。7月28日下午,心急如焚的曹佐峰和同事从乡里出发,去往9个失联村,确认乡亲安危。
记者:“你们一行走了多长时间?”
承德市兴隆县上石洞乡党委书记曹佐峰:“有两天半吧。就是心里绷着这个事,想掌握第一手情况。老百姓看到我们也是激动地落泪。”
在破损的山路上徒步行走,危险一次次袭来。三天两夜,37.9公里。“长腿书记”曹佐峰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,兑现一个承诺:不落下一村一人。
承德市兴隆县上石洞乡党委书记曹佐峰:“都是我该做的。以后不管碰上啥事儿,我肯定还这样。”
安全从来容不得半点马虎、容不得一丝侥幸。落实临灾“叫应”机制,还要做好群众工作。暴雨中,还有一位年轻的“哭鼻子干部”令人动容。
承德市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南台子西沟村被转移村民常秀兰:“他说,你快走吧大娘,这水要来了。”
承德市滦平县南台子西沟村被转移村民李晓红:“我不想走,着急了,他拽着我们赶紧走。”
承德市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干部王振宇:“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生命冒险。”
暴雨来袭前,28岁的乡干部王振宇和同事进村转移群众,面对不愿撤离的老人,他急得直跺脚甚至落泪。在反复劝说下,终于将全体村民安全转移至村委会。
灾情紧急,王振宇和同事以及两位村民又走了七个半小时山路,第一时间向外界传递信息。
承德市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干部王振宇:“因为我是这个村的包村干部,最主要的就是为老百姓的生命做保障。”
“哑嗓书记”的呐喊、“长腿书记”的脚步、“哭鼻子干部”的泪水……当“叫必有应”成为常态,他们用朴实的行动,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应对风险的坚实底气,更让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心中“主心骨”的模样。
来源:冀云